找到相关内容165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《三字经》略解之佛法概论篇

    基本的一条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佛教认为,行善是功德的积累,成佛的基础。罪恶则导致众生的生命轮回之苦。罪恶的生起,在于众生的“无明”。无明就是不明存在...有为在家居士而设的;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和具足戒等。而其总的精神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即止持戒(止非防恶)和作持戒(勤修善行)。定即禅定,也有“四禅八定&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0460821.html
  • 发扬传统 抓住特色 努力弘扬五台山佛教文化

    》下卷中的《述佛品》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。《神僧传》中也说:“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,去一恶则息一刑。一刑息于家,万刑息于国,此所谓坐致太平者。”这里的重点是“自净其意”。自净...

    罗荣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2161091.html
  • 现代中国佛教

    观念,自觉地实现这些要求。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,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的理想 、众生平等的主张;报国家恩、报众生恩、普度众生的愿力;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、自净其 意的原则;慈悲喜舍、四摄六和的精神;广学多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536126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自序

    自作自受”,否定他人(例如子孙或其他家族成员等)代为受报的可能性。这种业报轮回说把人的遭遇和命运的主动权交到了人们自己的手中,从而把人们引向了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的人生道德实践。佛教的出世解脱理想虽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2761378.html
  • 佛教与人生宇宙

    内心世界的外表形态。所以改造人生宇宙主要是向心内用功,是内心世界转染成净、改旧换新,就算达到了目的。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,就必须在身、口、意的活动上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,才能创造出有利的改造条件,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1661434.html
  • 纪念安庆名人赵朴初诞辰100周年(1)

    的世界观,缘起性空、如实观照的认识论,无我利他、普渡众生的人生观,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的道德观,三学并重、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,不为自己求安乐、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以及佛教在哲学、文学艺术、伦理道德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32261633.html
  • 正信偈真髓·正信偈讲赞(1)

    云雾的下面却是清楚不黑暗的。  净土真宗的教法,是教人“随缘消旧业,莫再造新殃”,尽量的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因为自业还是自受,谁也替代不得。但并不是“做恶的就无赦”的宗教。善人也好,恶人也好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62261812.html
  • 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

    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修心的功夫,佛教将这个功夫描述为“明心”“净心”“摄心”“治心&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462115.html
  • 佛教对“素食问题”的看法

    〉中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佛法以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,奉行戒律应当圆融通达,否则为教条所束缚,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。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462504.html
  • 苏美多比丘著:四圣谛(四)

    法则:「一切有生必有灭」而已所学皆学的人,一个阿罗汉无须要知道一切的一切,该去知道并完全了解的只有这个法则。   我们用佛陀智慧来思惟法-事物的本然。我们归依僧,这表示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僧团是...惧、无畏,是因为没什么好恐惧的,我们会有胆量面对事物,而不对事物有所偏见,我们以智慧去思惟与反观生命,并具备戒的安定与信心──来自持戒的「诸恶莫作(身、口二业),众善奉行」的力量。   如此一来,这...

    苏美多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3662633.html